
日本經濟新聞亞洲版刊登了一篇專題報導「Why are fertility rates so low in East Asia? It’s the society, stupid」(東亞的生育率為何這麼低?關鍵在於社會!)專訪計畫召集人于若蓉研究員並引用家庭動態調查數據。
該文指出東亞國家如南韓、台灣與日本的生育率持續低落,並非單純經濟問題,而是結構性的社會因素所致。文章強調四大核心問題:
一、重視學歷導致補習等經費支出高昂、升學競爭壓力龐大;
二、性別不平等嚴重,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承擔不對等負擔,影響結婚與生育意願;
三、職場對外貌等外在條件的高度重視,加深個人壓力與焦慮;
四、高齡化社會讓老年人口擁有較高的話語權,政策偏向照顧高齡族群而忽視年輕家庭需求。
該文引用Grassroots Influence Foundation數據指出,臺灣社會普遍重視學歷,67%的小學生參加補習班,比例僅低於韓國的86%。在性別平等議題方面,根據OECD資料,儘管臺灣的性別薪資差距(15.8%)相對較小,但仍高於全球平均(約11 %)。家庭動態調查結果也顯示,即使是雙薪家庭,女性平均仍需花費比男性多1.6倍的時間在家務上。這樣的性別分工影響女性結婚與生育意願。此外,近年來臺灣年輕女性的婚姻、生育意願降低。16至25歲女性中有超過五成表示「不想結婚」或「不太想結婚」,比例高於同齡男性的44%。
文章主張,若未徹底改革教育、職場文化、性別角色與政治結構,光靠補貼或交友軟體等表面措施,無法真正扭轉生育率下滑的趨勢。要解決這場人口危機,必須從根本改變社會對家庭與個人價值的看法與制度。